
"地震本身不會殺人,但建築物會"

921大地震
圖片來源:中時新聞網
高雄城中城火災:高雄40年舊樓發生嚴重大火 傷亡近百
台灣地震環境是集合住宅的一大隱憂
地震發生時,有高達90%以上的人是由於建築物倒塌而喪失生命。1999年的921大地震,規模為7.3級,造成50000多棟房屋倒塌,2000多人死亡,是許多人心中難以磨滅的創傷。無論是新建案的耐震係數標準,或是既有建築的結構檢測,都不應只是風行一時的潮流噱頭,而必須持續追蹤與深入,推動可供信賴的評估認證(如住宅性能評估辦法、耐震標章),並督促政府完善既有建築改造的相關法規,讓民眾能生活在更安心的住宅環境。

關於「耐震」、「制震」、「免震工法」
耐震:建築物在最初的設計規劃時所能承受的最大力量
- 小震不壞、中震可修、大震不倒
小震指的是當地平均每 30 年就會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,其強度不會使建築物受損,在地震過後能夠維
持其正常機能;中震是根據歷史地震統計當地平均每 475 年就會發生一次的最大地震,其強度只會使
建築物局部受損,但經過修繕後仍然可以居住;大震則是當地平均每 2500 年就會發生一次的最大地
震,其強度可能使建築物全面受損,但不會倒塌,大樓裡的人仍可逃離大樓。在強震中建築物可能無
法毫髮無傷,所以耐震的主要目的是要讓人能夠及時逃出,遠離危險來源。
- 水泥磅數不是越高越好
有時可能會聽到建商介紹建築物所使用的「水泥磅數」,一個常見的迷思是磅數越高代表房屋結構就
越安全,但一棟建築物的結構需要從非常多面向下去分析,數字並不是絕對
舉例來說,假如甲建築的在地震區,土壤狀況較差,水泥磅數至少需要7000磅,才能保證地基安全;
而乙建築所在地區只需要4000磅,但建商卻將強度提高到5000磅,相較之下,乙的建築品質其實更
高。因此在建築結構安全部分,數字並不是絕對的,若民眾有相關需求,應求助專業的結構技師,從
設計源頭規劃與建物實際完工情況比較,才能精確分析該棟建築物的安全狀態。

制震:減少建築物的搖晃
- 制震壁(或稱為黏彈式制震壁/阻尼器)
是在建築的上下樑柱之間裝設鋼板,鋼板中間含有橡膠或其他化學聚合性黏彈材,能吸收地震部分能量,進而降低搖晃的程度,比如新日鐵、日本住友、美國EPS制震壁,都是常見的制震材料。或者在樑柱的對角線上裝設具有彈性的斜撐制震柱(位移型挫屈束制斜撐,BRB),以「V」、「^」、「/」等型態強化結構韌度,避免結構柱因變形而失去作用,適用於結構不規則的特殊建築物。
- 油壓型阻尼器
在樑柱之間裝設阻尼器,當油壓缸中的液體因速度而流動時,會產生壓縮效能,以抵抗力來抑制搖晃時的作用力。這類阻尼器的優點,在於能應對極微小的震幅,在高樓受強風吹拂時具有絕佳抑制效果。例如東京六本木之丘的森大樓與東京晴空塔,就是採用KYB的阻尼器,維持高層建築的安全及舒適品質。
免震:隔絕地表與結構柱的防禦堡壘
- 免震設備的結構柱周遭
必須預留80公分到1米的隔震空間,其他如建築管線或電梯軌道,也要與隔震墊的滑動式系統結合,因此施工難度較高,其裝置成本大約為制震設備的2倍。目前台灣建案仍以制震設備為大宗,使用免震系統的建案大多總價較高,比如由美國結構設計師規劃的「陶朱隱園」,採用美國EPS隔震墊,可承受7級以上震度,耐震係數高達0.4g,其他如日本OILES LRB隔震墊與義大利Alga隔震墊,也是相當知名的產品。
- 還是「免震」設備最安全?
其實也不一定,
在耐震主題裡,最重要的仍是「結構設計」。結構設計決定了建物的耐震等級,所有設備和工法都包含在耐震係數的計算之中。如今台灣的新興建築,若要取得使用執照,勢必得先通過耐震設計標準,因此都具有合格的耐震力。

圖/信義帝寶


浴室防水:
- 施作面清潔整平。
- 角隅處以不垂流PU均勻塗抹並以玻璃纖維網施作補強,防止因地震產生牆面易位撕裂而破壞防水層。
- 防水層(底漆)施作。
- 乾燥後再施作防水層(彈性水泥)施作,每次施作間隔須完全乾燥後,並達指定厚度。
- 試水48hr 確保無漏水情形,浴室淋浴間防水層施作180cm,其餘施作100cm高度。
層間縫及外凸樑防水:
- 水泥砂漿打底
- 沿層間縫及外凸樑施作第一次防水打底。
- 貼作玻璃纖維網加強達抗裂效果。
- 再施作一次彈性水泥。
- 貼外牆面材(磁磚)。
窗框外牆防水工序:
- 結構完成。
- 窗框組立。
- 窗框縫水泥砂漿填補確實。
- 水泥砂漿打底並施作洩水坡度。
- 沿窗框30cm 施作第一次防水打底。
- 於窗框角隅45°處貼作玻璃纖維網加強達抗裂效果。
- 再施作彈性水泥達指定厚度。
- 水泥打底後貼外牆面材(磁磚)且預留1cm塞水路施作縫隙。
- 塞水路施作Silicon(矽膠)將磁磚於與鋁窗之間作最後一道防護。